扫描以上二维码,关注文物网,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。
记住密码
商 (约公元前14-前11世纪) 熔铜工具 河南省安阳市出土 目前在中国发现最早的坩埚残片是夏代的。河南郑州、安阳等地发现了完整的商代坩埚。郑州发现的有3种形式,一种是灰陶大口尊,一种是红陶大口缸,一种是草拌泥制成的炼炉。郑州人民公园内、安阳殷墟发现的坩埚有二种:一种是草拌泥盘筑的,直径约83厘米、壁厚约4-5厘米,内壁有烧流,有的粘附有铜渣;一种是形似顶盔的厚胎红色陶器,称为“...
商 商后期 商王武丁时期 礼器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通长27.8厘米,援长15.8厘米,穿径0.5厘米 玉援呈青黄色,长条状,通体抛光。前锋尖锐,有上、下刃与中脊,援末端嵌入青铜体之中,近末端处有一圆穿。与玉援相接青铜体前段为长方形,上以绿松石嵌作饕餮纹。有上、下阑,阑后有柲槽,槽内残存朽木痕迹。青铜内后段作鸟形,歧冠,“臣”字状目,钩喙,卷尾,通体嵌绿松...
商 1975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 长42厘米、直径21.3厘米 这些陶排水管是建筑物周围的泄水设施,为圆筒形插口式,一端较粗,口大,平沿。另一端小口,可套入另一节的大端口内。
商 礼器 1974年湖北省黄陂县盘龙城出土 约长62厘米、援长48.8厘米、胡长10.1厘米 此戈玉色驳杂,器型巨大。戈援狭长,有中脊与上、下刃,前锋作三角形,上、下阑略凸,内部为长方形,前端近阑处有一圆穿。出土此器的盘龙城遗址,位于湖北武汉黄陂区滠口镇叶店村境内,年代约在公元前15世纪,面积约75400平方米。城内发现大型宫殿建筑基址,城外掘有壕沟,附近分布同时期墓地。这...
汉 西汉 1978年陕西省扶风县出土 残长7.4厘米、宽6.8厘米 扶风麻纸原料为麻类纤维,呈乳黄色,有较多的麻纤维束和尚未完全打散的麻绳头,组织松散,纸浆分布不匀,纸质粗糙,但较坚韧、耐折,是纸的较为原始的形态,不宜书写。
汉 西汉 生活用品 1972年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出土 长70厘米、宽13厘米、高36.4厘米 器形似马鞍,左右两端上翘,各铸一圆雕立牛,体态雄健,肌肉饱满,犄角挺立。枕面平滑,在铜枕一侧浮雕立牛三头,间隙处饰有蛇纹及姿态各异的虎纹。青铜枕是滇国特有的器物,在此次古墓群发掘中共出土6件,均位于骨架头部,有的枕上尚留有头骨残片。 在滇文化中牛与人关系密切,是重要的生产工具...
汉 西汉 佩饰物 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出土 高4厘米、宽6.5厘米 一牛作站立状,一人以绳缚牛颈,二人双手抓住牛尾。这三人服饰相同,均梳银锭式高髻,戴耳环,着对襟衣,束腰,跣足。对照石寨山和李家山出土的其他遗物,三人当属滇族。
汉 西汉 佩饰物 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长17厘米、宽8.5厘米 此铜扣表现了虎牛之间你死我活紧张搏斗的瞬间场面。
汉 西汉 佩饰物 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长13厘米、宽10.5厘米 这件扣饰生动地表现了一只猛虎背负一只受伤之鹿而行走的形象。鹿性情温顺,在滇国青铜器上,常被描绘成为受猛兽追逐和残食的对象。
汉 西汉 印章 1955-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高1.8厘米、边长2.3厘米、重89.5克 此印为金质,蛇钮,印钮与印身为分铸后焊接而成,印面凿刻篆书“滇王之印”4字。 《史记·西南夷列传》记载,公元前109年,滇王降汉,汉武帝在滇国地区设置益州郡,赐滇王王印,使其继续统领滇民。金印的出土,证实了这一历史事实。有学者认为,汉代诸侯王印及文职官印之印文均为铸成,...
汉 西汉 1955-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通高43.5厘米,盖径16.8厘米,底径21.8厘米 此贮贝器器身作筒形,中束腰,腰部有对称虎形耳一对,器盖上铸七牛,其中六牛环绕于器盖边缘,一牛伫立于青铜鼓上,耸然独出于众牛之上。 滇国畜牧业比较发达。当时的家畜、家禽主要有牛、马、羊、猪、狗和鸡、鸭等品种,其中牛的数量最多。这些牛全部为黄牛,主要包括两种类型。一种体型较大...
汉 西汉 佩饰物 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直径12.3厘米 此铜饰的中央原应嵌有一宝石扣,周围还镶有小圆点绿松石。铜饰边沿铸出互相缠绕的猴子20只,其用途类似“护身镜”,使用时佩带在腹部腰带之下。
汉 西汉 1955-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通高51厘米,盖径32厘米,底径29.7厘米 此器出土时器内贮贝300余枚,上铸圆雕立体人物127人(残缺者未计入),以干栏式建筑上的人物活动为中心,表现了滇王杀祭诅盟的典礼场面。此贮贝器器身呈筒形,腰微束,两侧有对称的虎形耳,底部有3只兽爪足。盖上铸1间干栏式房屋及各种人物127个(未计残缺者)。房屋建筑主要由屋顶和平台构成。屋...
汉 西汉 1955-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残高40厘米 此器原由重叠的两鼓组成,出土时上鼓已残,下鼓鼓口铸有立体人物、牛马等,胴、腰间铸4环耳,器身下部铸4卧牛。根据发式、装束及行进之状,口沿所铸雕像大致可以分为7组,每组多者4人,少者2人,其为首者均盛装佩剑,后随者或牵牛引马,或负物,生动展示了臣服的诸族来向滇王纳贡的场面。 据研究,在这些族中,可以明显区分出“椎...
唐 佛教造像 甘肃省安西县榆林窟的传世品 高15.8厘米,宽7.5厘米,厚3.9厘米 这件造像为便携式佛教用品,用两片象牙雕成,由合叶相连,可开合。合上是一头圆雕大象,身驮持塔、衣着华丽的人物,表现“八王分舍利”;打开则每片各分27格,依次浮雕佛传故事。其中的人像、动物、车、塔等,总数近300个,局部尚留彩绘痕迹。整件除顶部有残损外保存完好。 这件造像据说是清嘉庆年间...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